摘要: 1945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20元(深紅)、30元(深藍)、40元(桔)、50元(綠)、100元(棕)、200元(棕紫)。齒孔度數為12.5、13。重慶中央印制廠承印。
1945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全套共6枚。面值20元(深紅)、30元(深藍)、40元(桔)、50元(綠)、100元(棕)、200元(棕紫)。齒孔度數為12.5、13。凹版印刷。重慶中央印制廠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5.12(民國34年)起
齒孔度數:12.5-13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紙質:道林紙
印刷:重慶中央印刷廠
由中央信托局印制處改組后的中央印制廠,改版印制的郵票,圖案仍與中信版所印的相似,但像框改為正圓形。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qū),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guī)定在使用銀圓地區(qū)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qū),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0.5分,灰棕。薄紙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 :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 2分,草綠?! ?分,藍綠?! ?分,橄綠。 5分,玫紫?! ?分,桔紅。 15分,深藍。 20分,棕紅。 30分,紫棕?! ?元,褐、桔棕。 20元,藍、紫。
1948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qū)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2分,橄綠,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xiàn)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普52 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
為供應“金圓”面值郵票應急,中華郵政就將印花稅票加蓋郵政標記暫代郵票使用。印花稅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兩種。平版承印廠有大東、大業(yè)、中央、振明四廠;凹版有大東、大業(yè)等不同版別,細微處各有特征可分。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qū),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guī)定在使用銀圓地區(qū)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qū),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普31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改作伍角”郵票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