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shù)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shù)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qū)加蓋發(fā)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qū)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
(一)東川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2.8.26(民國31年)
大東無水印
加蓋全張枚數(shù):200(20x10)
普27.1,200(20*10), 重慶南京中興印務局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shù)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shù)字「40」地位偏下。
(二)西川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2.11.16(民國31年)
大東無水印
加蓋全張枚數(shù):200(20x10)
普27.2,200(20×10),成都蓉新印刷社
4號宋體鉛字加蓋紅色,數(shù)值用小寫「四」字,阿拉伯數(shù)字「40」地位稍高,在「作」「角」二字之間。
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8.5mm長距
(三)云南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2.8.22(民國31年)
大東無水印
加蓋全張枚數(shù):200(2x10x10)
普27.3,200(2*10*10),昆明光華實業(yè)印刷公司
5號楷體鉛字加蓋紅色,字體特小。
出現(xiàn)七種變體票:倒蓋、“政作肆角”、“改肆作角”、橫雙連對倒加蓋、“政作肆角”再蓋“改”字倒置、“政作肆角”倒蓋、“改肆作角”倒蓋、橫騎縫加蓋。
(四)湘粵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2.11(民國31年)
1、紐約版;2、港烈有水印
加蓋全張枚數(shù):200(2x10x10)
普27.4,200(2*10*10)
普27.5,200(2*l0*10)
湖南邵陽瑞興隆印刷社
4號仿宋體石印加蓋紅色,數(shù)值亦為簡寫之「四」字,此項加蓋票曾撥往廣東郵區(qū)售用。
民國27年間,因4角郵票用途不多,曾將大量先烈像北平版4角郵票加蓋「暫作捌分」票。民國30年11月1日起國際平信郵資自5角增為1圓,國內快信郵資自2角改為4角。當時5角票存數(shù)尚多,4角票則感缺乏,經(jīng)總局通令各郵區(qū)將存余的5角票加蓋「改作4角」應用。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qū)加蓋發(fā)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qū)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fā)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qū)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分,藍,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復蓋。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jīng)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1元,褐、紅棕:發(fā)行量155,000; 5元,灰藍、紅:發(fā)行量135,000; 10元,紫、綠:發(fā)行量150,000; 20元,藍、玫紫:發(fā)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謂“半鈕”“全鈕”通俗講是指票中孫中山像衣領下的紐扣,是整個或是顯示一半。
加蓋原票為“京烈版”、“港烈版”、“中華版”、“紐約版”等。各地加蓋字樣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別不同,計有河南7種;西川7種;閩浙3種;江西9種;湖南9種;廣西7種;云南4種;甘肅7種;貴州6種;東川3種;廣東8種;陜西4種;湖北4種。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