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 1942年,中華郵政發(fā)行“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全套共14枚。面值1角(深綠)、1角6分(橄綠)、2角(灰綠)、2角5分(棕紫)、3角(桔紅)、4角(棕紅)、5角(橄綠)、1元(紅)、1元(綠)、1元5角(深藍)、2元(深綠)、3元(深黃)、4元(棕)、5元(緋紅)。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凸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2.9.15(民國31年)
齒孔度數:10.5-13.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
抗戰(zhàn)期間,物資缺乏,制版及印刷技術均不夠水準,所用紙張也只能就地取材,種類復雜,可分為土紙與道林紙2大類。土紙1面光滑1面粗毛,顏色不甚潔白﹐系由四川銅梁縣中央造紙廠供應﹐背面有條紋﹐通稱銅梁紙或中央紙﹔另有無紋土紙1種乃中元造紙廠出品,通稱中元紙。道林紙又可分為中道林與西道林2種,國產道林紙系龍章造紙廠出品,故又稱龍章紙,紙質粗松,容易撕損,齒孔起毛;西道林紙為市上舶來品存貨,紙質堅密,光亮潔白,齒孔撕裂不易。1角、2角、3角、1圓紅、1圓綠、2圓各有土紙與道林紙;1角6分、2角5分、4角、5角、僅有土紙;1圓5角、3圓、4圓、5圓僅有道林紙。
出現變體票的情況:
16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細字“16”;
2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3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5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1元,棕紅,出現一種變體票:桔棕;
1元,綠,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1.5元,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1元,褐、紅棕:發(fā)行量155,000; 5元,灰藍、紅:發(fā)行量135,000; 10元,紫、綠:發(fā)行量150,000; 20元,藍、玫紫:發(fā)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半鈕”“全鈕”通俗講是指票中孫中山像衣領下的紐扣,是整個或是顯示一半。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fā)行。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yè)印刷公司加蓋。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t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